對待這種高考作弊 一定要實行嚴格的高考制度
起源:高考移民
事件一:考上了清華復旦,最終被取消學籍。2019年4月30日,貴州省招生考試院通報了關于對庫某某等3名違規考生的處理結果。
原來,庫某某3人高中階段未在貴州省實際就讀,在高考報名資格審查中提供了虛假材料,違規獲取貴州省高考資格。
庫某某3人均在貴州省參加2018年高考,分別考上了清華、復旦和北京外國語大學,但名不副實,隨后被三所高校取消學籍、作出退學處理。
事件二:深圳市有關部門最新證實,富源學校進入二模前100名的學生中,有10余名學生均從河北衡水第一中學(高中)轉入。
廣東省教育廳就富源學校高考移民事件,下發了《關于做好治理“高考移民”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于5月10日前,各地要全面排查外省轉入學生的轉學條件。
觀點:全力遏制
嚴厲治理高考移民,不但關系到高考公平,還涉及維護地方教育生態。假如地方教育部門為追求高考升學政績,縱容學校違規運作高考移民,從外地買生源,那么將激化高考競爭。
兩地的通報,表明了嚴肅處理高考移民的態度。但要根治、遏制高考移民,僅僅取消高考移民當事學生的高考報名資格(在高考前查出)或大學學籍(在大學錄取后查出),都是不夠的,還必須嚴查高考移民利益鏈的每個環節,包括參與學校、家長等。與此同時,還要進一步完善異地高考制度,推進高考改革。
最近,國內輿論對山東一位富豪花650萬美金送女兒進斯坦福大學的事情議論紛紛。當事學生及其父親的姓名全部被美國媒體曝光,這種做法是值得國內在處理高考舞弊事件時借鑒的。運作高考移民,需要搞定遷移戶籍、辦理學籍、空掛學籍、編造學籍信息等諸多環節,可以說是一整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。因此,不應以保護隱私為名,不公布涉案者的信息,而是要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問責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考移民的背后有著復雜的利益動機。例如,有的學校為了打造升學品牌,由學校出面操作高考移民。所以,嚴厲治理高考移民,不但關系到高考公平,還涉及維護地方教育生態。假如地方教育部門為追求高考升學政績,縱容學校違規運作高考移民,從外地買生源,那么將激化高考競爭。
當前,我國開放異地高考與打擊高考移民,都是基于目前的分省按計劃錄取的高考制度。由于高校把招生名額分到各省份,因此高考指標也就成為各省份戶籍考生的蛋糕,開放異地高考只是在原來的按戶籍報名制度上開了一條“小口子”,給了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、升學的機會。由于各地高考錄取資源、教育質量不均衡,因而出現了手段不同的高考移民:有的是買房落戶,獲得當地戶籍;有的則是空掛學籍。針對高考移民,除了嚴厲打擊之外,許多地方采取的應對辦法是,抬高異地高考門檻,但這又影響到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獲得公平的高考機會。比較合適的辦法是,建立以學籍為基礎的高考報名體系。在我國很多地方,都建立了雙證制度,“戶籍+學籍”或“居住證+學籍”,實行以學籍為主要依據的報名制度,可以有效遏制高考移民,同時推進異地高考。
小編總結:高考作弊行為國家對這方面零容忍是情有可原的,以上信息由縱橫招生網小編收集于網絡文章,僅作為參考學習使用,歡迎傳閱分享閱讀;